二、成实宗概论
成实宗,以《成实论》[157]为所依,又名“成实学派”。《成实论》是中印度诃梨跋摩(公元2世纪至4世纪间)所造。成实,具有“成四谛之实”的深义,意即阐说佛陀一代教法的真实义理,论说诸法皆空。其内容以正、反论证的方式,说明宇宙万有各种现象的存在,都是无实体的假象,最后终归于空,修如是观可体解四谛的真理,以八圣道灭除所有烦恼,最后到达涅槃。《成实论》在教史上被定位为由小乘空宗走向大乘空宗过渡时期的重要著作。古来对此宗的判属时有异论,如南朝梁代三大法师站在《般若》、《法华》、《涅槃》诸经立场,以此论讲二空,判定为大乘论[158]。其后,北地的法上首判本宗属小乘,继而吉藏于《三论玄义》中判《成实》为小乘,智、慧远亦以之为小乘,此后各家遂判定成实为小乘。
《成实论》现为研究三论宗者所修习,可说是大乘空、有二宗的前方便。姚秦弘始十四年(公元412年),鸠摩罗什翻译《成实论》后,其门人僧叡首先讲述之,昙影继而将此论整理分章,研究著疏者渐多。僧导是罗什门下最善于《成实论》者,他从关中到南方寿春(今安徽寿县),广为发扬,形成了南方寿春系的成实师系统,以昙济、道猛、智欣、法宠、慧勇、宝亮为代表。其中,僧导的弟子道猛,以《成实》一部,大化江西,明帝为其建立兴皇寺,并奉敕开讲《成实》,帝与公卿皆亲列法席,盛况空前。法宠受梁武帝尊为“上座法师”,敕住宣武寺。宝亮一生讲《成实》十四次。